这五天里,袁萍先后穿上大蓝大白防护服,赶到国福路30弄、国权路39号、政立路821弄、政立路830弄等多个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:引导居民排队,维护现场秩序,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、外籍人士申请核酸检测登记码,进行登记码的临检扫描……袁萍在社区志愿服务时的认真细致有耐心,与在校工作时别无二致。
2021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、人才工程二期队员程舒作为北苑住楼辅导员,处在邯郸校区大气泡中,成为167名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研究生的气泡辅导员。考虑到准封闭管理期间,后勤保障人员舍家保校,他们的儿女或许也在参加线上教学。
经与保卫处和志愿者沟通协调巡逻排班,社政研究生自3月18日开始协助保卫处承担校园安全巡逻志愿工作。后勤保障人员为同学们默默付出,我们也要让他们感受到‘双向关怀,少些后顾之忧。志愿服务队成立后,程舒带领志愿队核心成员充分调研各班学生的困难和需求,及时反馈到学校。约上二三好友,吃一顿丰盛的大餐,唱歌畅谈……这也许是很多人庆祝生日的方式,而在校园准封闭管理期间,庆生则不同往日江湾校区封闭后,液氮无法送到楼里,导师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480L液氮推回实验室,前前后后一直忙到下午3点,大家才吃上了午饭。
来自导师的关爱:将未完成的实验收尾,打包递送必须品疫情倒春寒,来自院系和导师的关爱,也让学生们感受着别样的温暖。教师志愿者送餐不久后,各楼宇志愿者们将从他手中领取防护服,继续化身大白,为师生们送餐,而这样温暖贴心的一条龙送餐服务,将持续至江湾校区解封。40名教师成为一线志愿者学校进入严格封控后,在学校组织部、机关党委、人事处的发起下,一支由教师党员干部牵头负责的校园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迅速成立。
报名成功后,志愿者必须提前自测一次抗原,将抗原阴性的照片上传,经确认后才能到光华楼前集合。最后,大家决定索性都不分组,根据每次任务要求,自主报名。特殊时期的复旦校园,一支支教师志愿者队伍撑起了校内物资保障的生命线。讲台之上,他们是教书育人的园丁。
4月4日全校进入封控管理,大家无法出门,只能留在房间。295箱板蓝根,100箱水果,1071份个人消杀物品,84箱牛奶……源源不断的物资,在老师们的努力下,很快送达邯郸校区一百多名留校教职工手中。
令谢小华感动的是,一些老师上了年纪,多少都有一些腰腿疼痛的基础疾病,但每次干活的时候,大家都是欢声笑语,从没听到有人抱怨。一开始穿得多,都是穿着衬衫、羊毛衫,现在有经验了,基本上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。在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中,不仅有来自各院系、部门的年轻教师、职工,更不乏60后的教授、院长、书记。按要求穿隔离衣、戴N95口罩和乳胶手套,方可开始各项工作。
但因为是流水线作业,她忙得满头大汗也赶不上前面同事们分拣的进度,好在不断有老师主动支援。52岁的张文强觉得,作为党员,组织需要时就要义无反顾。我比不少老师年轻,就想着主动分担一些。在东二门物资存放点,老师们用手推车一次次将大箱物资转运到光华楼,每次任务都要持续1-2小时。
志愿者们最初商讨的计划,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行得通。疫情当前,他们是义无反顾的志愿者。
3月21日晚上,他冒着大雨赶在小区封闭之前紧急入校,之后每天都在校处理学院方方面面的事务。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,还是常常被浸湿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得盯紧了这个群,一不留神就报满了,到了现场大家都很卖力,都像小伙子一样。航空航天系教授马建敏62岁,因为科研任务自愿申请留校,和同系副教授王皓积极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。尽管牵挂独自留守在家的爱人,但刘季平一直记得和辅导员们说的,希望胜利的那一天早日到来,让我们一起坚持再坚持。因为办公室在系实验室,他们还主动协助管理实验室安全。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小华经常负责打包,因为担心包裹在运送中松散,她每次都特意打两下。每天线上教学、督导听课、指导论文、参与志愿者工作,他并不觉得辛苦。
大家必须仔细核对清单,按照每个网格的需求分拣。女同学在自习室养了一盆绿植,始终惦记,委托她帮忙浇水。
非常时期,教师的首要任务还是育人,教学和科研不能停下。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今年59岁,明年就要退休。
习惯早起的他还和另一位老师承担起给网格内老师们送早饭的工作。刘季平也依旧每周为MPA班的学生上《公文写作》课。
在邯郸校区,40名在来自各个院系、不同年龄的老师响应号召,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投身疫情防控,成为活跃在复旦一抹暖心的志愿蓝。张文强说,当时选择住进学校,单纯也是希望从物理距离上离学生们更近一点、和学生交流更顺畅一些。4月13日上午,两人赶在下雨之前为北区转送物资,多次往返于北区和光华楼。在保证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前提下,志愿者们齐心协力、有效分工,有序完成物资搬运和分拣等工作。
如今,这只教师志愿者队伍仍随时待命,参与后勤保障服务的同时,更保证教学、科研、行政各项本职工作不断线。报名做志愿者后,有同事善意提醒他:你年龄大了,这可是要搬东西的。
在她的照看下,绿植如今已悄然发芽……在谢小华看来,相对许多一线工作人员,自己所做的不值一提,但只要我们这样一支教师志愿者队伍坚守在这里,就可以随时补充到前线去,特别是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,让学校和同学们更有安全感。一些实验暂时无法开展,他想办法把硬件先寄往外地,请合作伙伴帮忙跑算法,及时采集数据,不耽误科研进度。
每次群里一发放任务,一两分钟就被抢光。历史系教授刘平是出勤率最高的志愿者,每一次任务都不错过。
自4月10日组建以来,这支队伍已先后共62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,平均3天就有一次物资转运任务。同事被突然封楼后,她也紧急帮助运送检测试剂。大部分任务是体力活,有的则是精细活——需要拆箱、分拣、打包。大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交流,原先即使还不熟悉,一起干活的时间长了,也结下战友情谊,在生活上经常互帮互助。
但随着校内防疫措施收紧,封控管理期,大家足不出户,加上大部分老师都有日常工作在身,空余时间不定。只要碰巧没啥事,我就多干一点。
得知需要志愿者,刘季平第一时间报了名。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文强也留校一个半月了。
即便无法出办公室,他每周线上为学生授课8个课时,3个小时的组会雷打不动,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专项也没有停下,让同学们足不出户也始终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。班里很多学生是在一线忙碌的公职人员,和他一样坚守单位无法回家,有的甚至在方舱医院工作,但大家的出勤率依旧很高,让他倍感欣慰。